- · 《中国物价》期刊栏目设[01/26]
- · 《中国物价》投稿方式[01/26]
- · 中国物价版面费是多少[01/26]
年经济景气与物价形势监测分析和预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短期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同时,CPI涨幅却不断上升。经济景气何时能止降回稳?2019年4季度和全年经济增
在短期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201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同时,CPI涨幅却不断上升。经济景气何时能止降回稳?2019年4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能否保持在合理区间?CPI的不断攀升是否会形成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从而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物价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为了对这些热点问题做出比较科学和准确的回答,本报告利用改进的“经济景气分析系统”对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采用SVAR模型估计了核心CPI,并利用因子分析和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核心CPI的影响因素;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 对经济周期态势和经济景气状况的监测和预测
我们继续沿用近两年使用的一致和滞后景气指标[1],其中,一致指标由工业增加值、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财政收入、进口商品总值和国房景气指数6个指标组成;滞后指标包括CPI、PPI、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工业企业产成品和货运量合计等5个变量。在先行指标方面,为了弥补因统计部门停止公布若干固定资产投资类先行指标所带来的损失,经过筛选,补充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为新的先行指标。结合此前采用的人民币贷款总额、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广义货币M2、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和水泥产量等指标,构建由6个指标组成的先行景气指标组。此外,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作为短先行指标单独进行考查。
各景气指标均为同期比增长率序列(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宏观月度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截至2019年9月),经季节调整并消除不规则因素。利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方法,分别建立了一致、先行和滞后合成指数(各指数均以2000年平均值为100)与扩散指数。
1.1 基于景气合成指数对经济周期态势的分析
根据一致合成指数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总体走势(见图1蓝线,其中阴影部分为景气收缩阶段,以下同)和对经济短周期转折点的测定结果(作者曾从实证测量角度对经济波动、经济短周期和中周期的划分提出了相应的判别准则)[2],按“谷—谷”的周期测算方法,始于2015年12月的本轮经济短周期,在低位经过15个月的小幅回升于2017年3月到达波峰后,经济景气出现波浪形回落态势,进入本轮短周期的收缩期。到2019年9月,景气收缩已经持续了30个月,并创造了1997年以来的最低景气水平。本轮短周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低位小幅波动的新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轮短周期已经持续了45个月,刚刚超过近20年来我国经济短周期的平均长度(44个月),9月的景气指数水平与8月非常接近,出现企稳迹象。
主要反映物价和库存变动的滞后合成指数(见图1绿线)自2016年3月起明显开始进入新一轮短周期的上升期,在2017年4月达到波峰后转入周期收缩阶段,该指数的走势可以进一步确认我们对本轮经济短周期形态的判断。
图1 一致(蓝线)、先行(红线)与滞后(绿色)合成指数
应该看到,本轮景气收缩是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内部原因在于“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是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阵痛期表现,同时也反映了近10年由于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阶段性转变等原因所导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逐渐下移[3];外部原因则是201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形势的恶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和升级。
1.2 利用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对经济运行走势的预测
由6个先行指标构成的先行合成指数变动(见图1红线)。该指数2000年以来具有比较稳定的先行变动特征,平均领先一致合成指数7个月。该指数最近一轮短周期的起始波谷(2015年2月)和波峰(2016年4月)时点分别较一致合成指数提前9个月和11个月出现。2016年5月以来,该指数进入小幅下滑的周期收缩阶段,于2019年1月初步形成1997年以来的最低波谷,此后该指数在低位呈稳中趋升走势。虽然该先行指数在2019年6~9月稍有回落,但我们初步判断先行景气变动已经在2019年1月触底,结束此轮先行短周期,此后转入新一轮的温和扩张期。
先行景气指数最近一轮周期转折点的先行期在10个月左右,根据该先行指数的走势和超前期,并结合近20年我国经济短周期的平均长度规律初步判断,本轮景气收缩有望在2019年4季度触底结束,2019年全年景气水平将低于2018年。2019年第4季度至2020年,经济运行大体平稳、稳中略升的可能性较大。
文章来源:《中国物价》 网址: http://www.zgwjzz.cn/qikandaodu/2021/0311/418.html